GJJ的窝
卢旺达公路 一半曾是湖南人修的
星辰在线专业号 | 2012-12-26

  在筑路过程中,有些地方大型机械到不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仍使用人工打夯的方式,夯实地面。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南人修筑卢旺达三卡路时,就已经让当地民工使用来自德国的宝马打夯机。图中穿毛线背心者为刘建华,旁为荷兰监理。

  湖南公路人闯进非洲无人沼泽地带修筑卢旺达三卡公路。他们与洋人并肩作战,接触国际最先进的筑路技术。在沼泽地带,对于路基软基处理,国际先进做法是清淤、抛石,铺土工布,再在土工布上填筑合格路基土。刘建华感慨于这一先进筑路方法,于1987年三卡路建设铺土工布时,拍下这张相片。他称,直到近几年,湖南高速公路修筑才开始大量使用土工布。

 1981年7月,45岁的长沙人刘建华来到非洲卢旺达筑路,从副队长、主任工程师一直做到项目部经理。刘建华十余年人生黄金时段全用在了非洲筑路事业中。退休后,他欣喜地看到湖南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不少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部经理是曾经在非洲筑路的年轻“战友”。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直至90年代初,湖南公路人来到非洲卢旺达等国承包公路工程。这些在国外经过“实战”打拼的年轻人,二三十年后,有的成为省交通厅副厅长,有的成为公路专家,有的是当前在建的湖南高速公路项目经理。照片二排居中者为刘建华。

  今天在湖南高速公路建设中,据刘建华了解,在修筑涵洞时,已开始使用波纹管。  湖南公路人最开始接触波纹管在1984年和1987年修布西公路、三卡公路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南公路人在非洲最初使用的波纹管,来自意大利。涵洞建设使用的波纹管具有不生锈、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低、运输方便、安装速度快等特点。这项新材料的使用,推动了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

  1981年,湖南公路人刚出国数月,条件艰苦,时任湖南省交通厅厅长马凯率慰问检查团来到非洲卢旺达基卢路工地慰问承包修路的湖南工程人员。左六为省交通厅长马凯,右五为省交通厅设计院林祥威院长,右四为省公路局局长及卢旺达基卢路项目部经理高禄成。右二为基卢路第二工程队副队长兼主任工程师刘建华。左五为省交通厅援外办杨主任,左四为基卢路项目部副经理、省交通厅援外办副主任鲍士成,左三为基卢路项目部副经理兼工程组组长张超。

  在承包国外公路工程的筑路建设中,“公路湘军”队伍迅速成长、壮大。仅修筑卢旺达公路,湖南公路系统就有2000余人次出现在建设现场。这是1987年,卢旺达三卡路涵洞建设中来自湖南的现场技术员伏晓宁(钢筋后居中者)。伏晓宁现为洞庭湖大桥管理处总工程师。

  图/刘建华 文/任大猛

  湖南新建15条高速公路今天通车。至此,湖南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近4000公里,排名居全国第三。

  本组相片揭示的,可能是我省高速公路建设高歌猛进、领先全国的原因之一。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湖南交通系统曾派遣1178人次到尼泊尔、塞拉利昂、越南、坦桑尼亚等国筑桥修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南成为全国第一个从过去无偿经济援助他国建设,转向对外承包工程的省份。

  1980年,湖南省交通厅与中国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合作,进入卢旺达共和国考察投标,1981年湖南成为首个进入国外投标承包工程的省份。仅上世纪80 年代,湖南公路人就在卢旺达承建基卢、布西、三卡等现代化标准公路4条,总长336公里,当年卢旺达一半公路就是湖南人修筑的。

  湖南人在全国第一个到国外承包工程,与当时西德等技术先进国家的工程人员并肩作战,全面接触到来自西德、日本、美国、英国的先进筑路技术、设备,全新的筑路理念,更重要的是湖南公路人在国外筑路过程中培养了大批公路管理人员、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员,为日后在国内的大规模公路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